禪城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廣佛都市圈核心區,是佛山市中心城區、市委市政府駐地,政治、金融、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全區面積154平方公里,下轄1個鎮和3個街道, 共147個村(社區),常住人口134.27萬,其中戶籍人口73.6萬。
禪城區緊緊圍繞市委“515”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和“六個新佛山”美好藍圖,全面推進“六城”建設,打造高品質禪城,爭當佛山高質量發展排頭兵。2021年,禪城區位列全國高質量發展百強區第9名、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16名。
禪城是佛山制造業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打造了“中國建陶第一鎮”“中國不銹鋼名鎮”“中國針織名鎮”“中國童裝名鎮”等專業鎮。近年來,加快建設“五片區三帶五平臺”產業創新高地,構建以泛家居、新材料、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為支柱的第二產業,以金融保險、批發零售為支柱的第三產業,二、三產業結構比為34.9:65.1。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48.9億元,增長8.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9.74億元,增長7.6%;稅收總額251.96億元,增長9.2%。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牢牢把握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重大歷史機遇,按照省委人才工作“五大工程”部署;根據市委關于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創新高地的意見;圍繞區委推進“六城”建設,打造"六最”禪城的目標,開展“禪聚英才”五大行動。到2025年,人才引進、培育、激勵、服務、保障“五位一體”人才工作機制基本完善,滿足中心城區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隊伍初步成型,全區人才總量超34萬人,碩士及副高以上高層次人才超1.5萬人,高技能人才超8萬人;高新技術企業超700家;全社會研發投入超32億元;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超32件。到2030年,基本建成適應高質量發展人才制度體系,基本集聚支撐產業和社會事業發展所需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到2035年,人才生態系統作用凸顯,區域科創實力強勁,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優勢明顯的人才高地創新高地。
匯聚一流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全職新引進各類領軍人才,最高給予400萬元安家補貼或生活補貼。對省、市科技創新團隊項目進行配套扶持。
推進青年人才后備軍建設:大力招引青年人才,鼓勵佛山生源人才回歸。大力引進基礎教育“新苗人才”和杰出青年醫學人才。舉辦強國青年人才和“青春展翅”系列活動。
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聚焦戰略性產業和未來產業,成體系引進建設一批高水平創新研究機構。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激發企業創新主體活力和人才培養內生動力,鼓勵企業設立各類人才培養平臺。加大對新設立博士后載體和企業高校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的單位扶持力度。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協同發展:支持港澳人才到禪城創新創業,協同港澳開展“灣區人才”發展重點行動。支持禪城“人才飛地”發展,精準高效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
建立更加開放的柔性引才機制:大力推廣短期兼職、人才租賃、顧問指導、項目合作等柔性用才辦法。探索更多引才用才模式。
聚焦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聚焦數字產業、智能制造、現代金融、文化創意等產業,重點引進技術創新人才。對重點產業領域的人才最高給予200萬元額外補貼。
聚焦智能制造打造卓越工程師隊伍:采取校企“雙導師制”、定向委托培養、開設“訂單式”特色班等方式,培養造就一支卓越工程師隊伍。
聚焦數字經濟打造數字人才隊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工業互聯網、智能城市、數字金融等數字經濟產業,加快培育數字經濟創新人才。
聚焦現代金融體系培育金融人才隊伍:聚焦構建以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為主體,多種金融形式互補的現代金融體系,培育壯大與區域金融中心發展方向相適應金融人才隊伍。
聚焦嶺南文脈打造文化創意人才隊伍:聚焦陶泥窯火、文物古建、龍獅武術、粵劇圣地、粵菜名廚等嶺南文化資源,加快集聚適合禪城文商旅創產業發展的各類人才。
聚焦優勢產業壯大技能人才隊伍:聚焦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重點打造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加強職業(技工)院校重點專業和特色專業建設扶持,推行企業首席技師制度,圍繞產業需求實施特色技能人才培養工程。
聚焦中心城區發展全面推進各領域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新時代民營企業家培育工程。加強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工作、知識產權等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黨政人才“苗圃計劃”,挑選年輕干部到重大工作專班、工作平臺實踐磨煉。
健全人才使用管理機制:建立多層次人才分類認定標準,制定統一人才分類目錄。擴大用人單位自主權,為人才放權松綁。
建立多元化市場化評價機制: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并舉,推進人才市場化評價機制創新。定期更新人才分類目錄,及時將復合型、新業態納入人才認定范疇。
激勵人才持續留禪發展:建立人才提升獎勵制度,對人才成長、提升或在禪服務達到一定年限給予獎勵。支持科技創新交流,對在禪城區發起、舉辦重要學術會議的,最高給予20萬元資助。
支持人才創新工作室建設:圍繞名醫、名師、技能人才、勞模、工匠等人才特點和行業發展趨勢,創建各類人才創新工作室。對設立的各類工作室(站)給予建設經費補助。
完善人才榮譽激勵機制:設立人才社區、人才街區,打造一流人才宜居宜業的多元文化圈。建設人才宣傳陣地,試點設立禪城“人才打卡點”。持續開展各領域人才評選表彰。
建立引才攬智獎勵制度:鼓勵社會機構和個人為禪城區引進優秀高層次人才。發揮區高層次人才事業單位編制池作用,引進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
加強人才聯系服務:落實推進區領導聯系服務高層次人才制度。建設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區和“人才驛站”,組建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員團隊。
優化“金禪人才”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人才子女優教服務政策。持續優化“金禪人才”醫療服務標準,健全人才安居政策完善人才落戶政策,修訂完善人才集體戶制度。
完善人才創新創業全周期服務體系:設立產業科技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和創業貸款擔?;?,支持人才創新創業。引育一批高素質技術經紀人,支持市場主體“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
提高人才政策兌現效率:深化扶持政策標準化改革,全力提速人才相關審批和補貼發放流程。開設人才服務“綠色通道”,提升人才辦事的體驗感。
實施“保駕護航”行動 提供人才保障強支撐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發揮黨委在人才工作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建立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設立黨委(黨組)書記年度人才項目。
優化人才工作機制:強化人才工作日常統籌,建立完善人才工作組織架構。強化人才工作隊伍建設。建立人才工作和創新創業容錯免責機制。
加大人才發展投入:堅持人才投入優先保證,統籌安排財政資金向人才工作傾斜,建立政府投入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
強化人才政策統籌:統籌銜接各類人才政策,建立政策動態評估優化機制,形成“調研、制定、落實、兌現、反饋、監督、優化”全鏈條閉環管理體系。
“肇跡于晉,得名于唐”,古代佛山鎮位于今禪城區祖廟街道,是明清“四大名鎮”和“天下四大聚”之一。禪城是全國著名的武術之鄉、成藥之鄉、民間藝術之鄉,有祖廟、南風古灶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簡氏別墅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石灣陶塑技藝等9項非遺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4A級旅游景區2處。誕生過陳鐵軍、羅登賢、吳勤等革命先烈,有羅登賢紀念館、鐵軍公園和鐵軍故居、吳勤烈士陵園、廖錦濤故居等紅色革命遺址。
禪城區率先探索推進“一門式”政務服務改革,區行政服務中心獲評第九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成功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區社會綜合治理指揮中心獲評“2013-2016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共享社區”榮獲“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十佳案例”;正在探索推進的智慧化社會治理改革,成功入選“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社區治理)特色基地”。
禪城區集聚了全市優質教育、醫療、文化資源,共有各類學校262所(不含普通高校),獲評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國家示范區;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86家,是國家突發公共衛生應急示范區、廣東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南莊鎮和南莊鎮紫南村、張槎下朗村分別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和示范村。
現有基層黨組織2500多個,黨員4.66萬名;城市物業小區黨支部和村居紀檢組織設立實現全覆蓋。選派第一書記到兩新黨組織開展“連心共建”做法獲全國推廣;紫南村黨委獲評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構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禪城區紀委獲評“全省紀檢監察系統先進集體”稱號,政治生態評估系統獲評“粵治-治理能力現代化2018-2019年”廣東優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