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是由深圳市政府全額投資、并引進香港大學現代化管理模式和先進醫療技術的大型三甲綜合性公立醫院。
醫院于2012年7月1日起運營,2018年6月,醫院入選廣東省首批高水平醫院建設培育單位;2021年入選國家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試點醫院,重點發展高水平臨床重點??坪颓把乜萍紕撔?,開展卡脖子技術研究。
依托香港大學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一流的導師隊伍,醫院現建有1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深圳市醫學重點實驗室、2個深圳市工程實驗室、1個深圳市公共服務平臺,現有實驗場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轉化研究中心將于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
醫院引進愛丁堡大學、多倫多大學、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香港大學等 “三名工程”高層次醫學團隊11個,全職引進腫瘤方向、生殖醫學方向深圳市孔雀科研團隊2個。迄今為止,共獲得國家、省、市科研項目253項,科研經費累計3.4億余元。
醫院現誠邀有志于再生醫學、精準醫學、生物治療等領域應用基礎研究和轉化醫學研究的優秀人才加盟!
? 一、薪酬待遇????
醫院博士后崗位納入醫院科研職系,作為醫院正式員工進行管理,博士后薪酬由醫院固定薪資、深圳市政府博士后生活補貼和醫院績效獎金組成,年度綜合總薪酬稅前約48萬元起。
(一)固定薪資:22萬元/年,包括醫院基本工資、總崗位津貼、住房補貼;
(二)深圳市政府博士后生活補貼:在站期間,開題和中期考核合格者享受深圳市政府每人每年18萬元的博士后生活補貼;
(三)績效獎金:根據績效評估達到的等級和科研專項獎勵評估,為博士后提供績效獎金不少于8萬元/年。
(四)其他福利待遇
1.??? 醫院按規定繳納五險二金,提供住房補貼或申請公租房;
2.??? 根據深圳市有關博士后的落戶政策,博士后本人可以在深圳落戶,配偶及子女隨遷;
3.??? 出站博士后留深從事科研工作且與本市企事業單位簽訂3年以上勞動(聘用)合同的,可獲得市政府給予的30萬元科研資助。
注:以上政策調整以市政府公布的最新補貼政策為準,醫院可對符合條件的人員申請提供協助。
??二、博士后要求??
1.??? 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生物信息學或相關學科專業,獲得博士學位不超過3年,品學兼優,身體健康,35歲以下(含35歲);
2.??? 曾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發表論著文章;
3.??? 具備良好的英文水平。
? 三、博士后招收方向??
? 四、應聘方式及材料遞交??
郵件投遞:rtd@hku-szh.org(郵件標題注明:應聘博士后+研究方向+申請人姓名)
在線投遞:https://hr.hku-szh.org:9880/zp.html#/
應聘材料應包含:個人簡歷、成果證明(含論著、專利等科研成果)、未來研究興趣、兩位專家推薦信(其中一位為申請人的博士生指導教師)、博士畢業證書、博士學位證書、其他科研和工作能力證明材料。
? 五、聯系與咨詢??
聯系人:謝老師
郵? ? 箱:rtd@hku-szh.org
電? ? 話:0755-86913333-8582。?
?
?導? 師? 簡? 介??
? 一、腫瘤醫學中心??
關新元教授?從事腫瘤學研究30年,在SCI收錄的雜志上共發表過350余篇文章,被引用超過27000次,獲得過國內外專利10項,獲得過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主要研究領域:肝癌和食道癌相關基因、腫瘤轉移、腫瘤干細胞和腫瘤微環境。
孔鳳鳴教授?專注于血液生物標志物功能影像大數據人工智能建模,放射和免疫治療等多學科診療,已發表SCI文章200余篇,曾擔任多家頂級期刊如JCO等的編委,20多種期刊的審稿人,獲得多項美國國家獎項。美國NIH/NCI R01資助的主要研究員,創新自適應放療RTOG1106的美國國家負責人。主要研究領域:影像或分子標志物引導的個體化自適應放療。
? 二、生殖醫學中心??
楊樹標教授? 主要從事生殖醫學研究,成功進行香港首例單精子顯微注射及植入前遺傳學診斷。已在SCI收錄的雜志上共發表300余篇文章,包括Science、Science Advnaces、 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Review Urology、 PNAS、Diabetes和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他是世界衛生組織“WHO laboratory manual for the examination of human semen and sperm-cervical mucus interaction” 第五版工作組組員。主要研究領域:生殖生物學,聚集于受精、精子/胚胎與女性生殖道的相互作用和著床。
姚元慶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①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臨床應用研究;②早期胚胎發育和著床的分子機制研究和臨床轉化。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點專項、973項目課題、863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課題。國際上率先開展基于新型測序技術的植入前遺傳學檢測的研發和臨床應用,完成了國內首例機器人婦科手術。多年來,致力于人類白細胞抗原-G在胚胎的表達和母胎免疫耐受功能中作用的研究。在SCI收錄的雜志上發表論文90余篇。獲美國生殖醫學會生殖免疫學論文獎。
劉奎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1)揭示原始卵泡的休眠與激活的調控機制和探究臨床上治療POI的新方法;(2)減數分裂同源重組調控機制及減數分裂的翻譯后修飾調控。劉奎教授于2008年提出PI3K通路激活原始卵泡的信號學說,開創了研究原始卵泡的新領域。因此榮獲The Eric K. Fernstr?m Prize “年輕有為科學家獎”(北歐地區醫學研究最高獎項之一)。于2020年入選深圳市“孔雀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帶頭人。以第一作者或第一通訊作者發表在Science、Nature Medicine、Science Advances、Current Biology、Cell Research、PNAS等多篇國際一流雜志。
劉澎濤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遺傳學、干細胞和免疫細胞研究。迄今已發表130多篇學術論文,其中以通訊或第一作者發表Nature?3篇、Science?1篇、Nature Cell Biology?1篇、Nature Genetics?3篇、Nature Immunolog?1篇、PNAS?3篇、JEM?3篇、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獲得美國專利4項。劉澎濤教授領導的實驗室主持多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香港及歐盟合作項目。
王天任副主任醫師,副研究員,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從事生殖內分泌和人類輔助生殖技術醫療和科研工作多年,致力于轉化醫學研究,研究方向為線粒體及卵巢老化、女性生育力保存和胚胎著床后發育等相關研究。承擔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發表SCI論著20余篇。參編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生育力保護與生殖儲備》。多次受邀在美國生殖醫學年會(ASRM)和美國生殖研究會(SRI)年會進行發言并獲得2項研究獎勵。是多個國際生殖期刊的審稿人,如Fertility and Sterility等。同時也是ASRM年度會議摘要的特約審稿人。
? 三、神經醫學中心??
李勇杰教授? 于2004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07年獲國務院頒發的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李教授對帕金森病、癲癇和慢性疼痛等疾病的治療和研究達到了國際水平,已在國內外發表科研論文400余篇,目前是國內5家臨床神經科學雜志的編委或副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神經醫學。
潘偉生教授??從事神經外科臨床工作30余年,對腦及脊椎外傷基礎及臨床研究,遠程醫學在腦外科病人的臨床應用,腦及脊椎腫瘤基礎及臨床研究,腦下垂體腫瘤微創外科尤其有研究。主持香港第一個RCT干細胞治療腦中風 and spinal cord injury的臨床試驗 (Tsang KS 2017, Zhu H 2016),已發表SCI論文450+篇,主編專業領域代表性著作2本, H-index 50+;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SSTPA);中華醫學會急性卒中研究項目一等獎。主要研究領域:利用分子和基因組學評估、細胞培養、患者源性x線片等技術,開展惡性腦腫瘤、膠質母細胞瘤和非典型腦膜瘤的轉化研究。
? 四、心血管醫學中心??
謝鴻發教授?心血管疾病干細胞治療的先驅之一。已在Medicine、Lancet、Nature Medicine、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Genetic、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Nature Disease Primer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原創科學報告660余篇。主要研究領域:基礎和臨床心臟電生理學,醫療器械和基于基因的心律失常治療方法,心血管系統的無創評估,基于基因和細胞的心血管再生醫學等。
姚啟恒教授? 從事臨床大數據、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臟瓣膜病、心臟成像新技術、心血管表現的全身性疾病等相關領域研究。曾獲得中華醫學科技獎、四川省科技進步獎及其他國內外多項科研項目獎項;已在Circulation、European Heart Journal等國際雜志已發表心臟影像學、糖尿病性心肌病變等相關SCI論文190多篇。其中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發表論文《Statin use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cancer risk and cancer-relate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IF=30),入選心力衰竭十大臨床研究之一。擔任多項SCI期刊(包括Frontier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Ultrasonography等)副主編或編委。
魏民新教授? 曾在國內知名心血管醫院從事醫、教、研工作近30年,完成各類心臟手術5000余例。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4項,省級重點項目3項。深圳市科創委基礎研究學科布局項目1項,孔雀技術創新項目1項。累計獲得各級科研經費共計700余萬。發表論文90余篇,其中SCI論文40余篇,被引用次數200余次,獲專利6項,登記科技成果9項。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相關專業論文在國際會議發言十五次。
李培軍教授? 發表論文20余篇,SCI 3篇,專著三部,天津市科技成果13項,完成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1項。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三等獎各一項。從事心血管危重癥及多臟器功能衰竭的臨床及基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膿毒癥心肌損害中信號通路調節機制的研究。?
李海鷹教授? 以第一及通訊作者已發表SCI論文10余篇,IF最高8.1;主持或參與國家、省市課題9項。主要研究方向:起搏電生理。
? 五、骨科醫學中心??
張文智教授,香港大學長聘教授,何馮月燕基金講座教授(脊柱外科),脊柱外科專家,博士導師,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系主任(QS世界排名第22位)。其先后成為AO Spine國際研究委員會的創會主席(2006-2008年)、脊柱研究國際論壇的創會主席(2008年-2014年)、香港骨科醫學院院長(2013-2015年)、脊柱外科全球最高學術機構——國際脊柱側凸研究學會(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自1966年成立以來首位北美以外的主席(2016-2017年)。不僅引領了香港骨科的發展,也代表中國骨科智慧在國際舞臺上發揮影響力。他從87年至今,一直堅定地工作在骨科臨床和科教一線,其在脊柱側彎綜合防治一體化的臨床及轉化研究已達國際領先水平。在Lancet等國際期刊上發表SCI論文共310篇,出版專著22章;總被引18739次,單篇最高被引697次,h指數74(Google Scholar)。
胡勇教授? 主要從事神經工程和臨床電生理學的研究工作,近年來出版學術著作3部,在發表論文被SCI索引50余篇,被引用次數達216次,h指數11。其研究成果曾被評為生物醫學信息領域最佳論文之一并被全文收入2003國際醫學信息年鑒,2006-2007獲得國際腰椎研究會Mcnab/Larocca Fellowship Award 研究員獎,是該學會設立該獎項24年以來首位華人,2009年其研究成果獲得國際麻醉和重癥監護年度最佳論文獎,2010年其關于痛覺誘發電位單次提取的論文獲得世界疼痛大會獎,關于脊髓神經成像的論文獲2011年美國神經成像學會Oldendorf最佳論文獎。
楊偉國教授? 長期從事脊柱側彎,脊柱矯形手術,形狀記憶合金骨科植入材料,骨科植入材料等領域的研究。發表SCI文章超過240多篇,單篇最高影響因子29.280,被引用次數超過7100次,H-index達46。主持國家、省、市、香港地區各類項目,資助總額超過6800萬元。Bioactive Materials副主編,連續六年(2014-2019)評為ESI Top1%科學家。申請專利38項。
黃德民副教授? 長期從事骨質疏松,運動醫學,創傷骨科的臨床和研究工作,廣東省杰出青年醫學人才,深圳市醫師協會第二屆理事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第十一屆委員會基礎組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第五屆委員,骨科亞太協會委員,AOTrauma亞太區發展委員會委員,AOTrauma香港分會委員,AOTrauma深圳特區創傷委員會委員,已發表SCI論文20余篇,負責或參與10項科研項目。
杜啟峻副教授? 主要從事小兒成骨不全,骨發育不良,再生醫學相關領域研究。承擔多項科研基金,包括香港GRF,廣東自然科學基金,深圳科創委自由探索基金等。已發表30余篇SCI論文。
? 六、外科部??
萬鈞教授? 主要從事肝臟移植損傷,肝癌及其肝移植后腫瘤復發的臨床,轉化和基礎研究,是這一領域的杰出專家。并在動物模型的開發和建立、影像學于腫瘤研究的應用以及分子生物學等方面有相當豐富的經驗。研究成果處于相關領域的國際領先水平,并在多家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了超過185篇論文,其中包括Journal of Hepatology、 Gastroenterology、 Annals of Surgery、 Transplantation、 Liver Transplantation、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and Cancer Research、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ature Medicine等。引用次數超過15268次 (H index 54)。 2013-2019年連續七年被評為港大最高(1%)引用率學者。
? 七、內科部??
葉秀文教授? 主要從事肺癌(臨床)研究、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血管和代謝機制、阻塞性氣道疾病的研究。葉教授于2010年至2012年擔任亞太呼吸學會(APSR)主席,她的研究獲得了Harasawa Award (2010),也是APSR獎章獲得者(2013),以表彰她對該領域的貢獻及指引。葉教授在SCI收錄的期刊上共發表過260余篇文章。
麥翠和博士? 主要從事阻塞性氣道疾病包括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OPD)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SA)的基礎研究。已在多個國際期刊(包括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Clinical?& Experimental Allerg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The Journal of?Clinical?Investigation和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發表了145篇文章。2010年至2016年,擔任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副主編,目前擔任Respirology和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副主編。
林志良副教授? 研究重點都圍繞著肺癌及呼吸疾病的生物標志、早期診斷及探測,以及肺癌篩查研究。目前擔任Respirology、Respirology Case Reports副主編。林教授目前是亞太呼吸學會候任主席,同時也是亞太呼吸學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副主席。林教授在SCI收錄的期刊上共發表過90余篇文章,包括發表在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Cancer Research、 Cancers、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esearch、Respirology and Lung Cancer等期刊。
劉曉明教授? 國家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皮膚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8年。對結締組織病水皰病等疑難、重癥皮膚病的診斷和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從事皮膚激光美容及面部皮膚病的治療,在銀屑病發病機理及治療,孢子絲菌病原學診斷領域取得一定成績。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在國內外核心雜志發表有價值的學術論文150余篇,其中SCI收錄60余篇; 參編《現代皮膚病進展》、《皮膚病學》等多篇教科書和臨床參考書。在中華醫學會、中國醫師協會和中華預防學會任常委和委員,中華皮膚科雜志編委,Dermatological Threapy副主編。
羊東曄教授? 深圳市實用型臨床醫學人才,深圳市醫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南大學醫學博士,清華大學生物學博士后,Mayo Clinic Visiting scientist & visiting physician;現為深圳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臨床型)和暨南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臨床型);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項、中國博士后基金(一等)、以及其他省市基金課題7項,發表論文40余篇。
? 八、兒科部??
陳志峰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兒童神經源性細胞腫瘤和干細胞生物學,已發表了超過300篇文章和10本書的章節。他在12本國際醫學和科學期刊擔任編輯,他被授予多項國際大獎包括國際神經母細胞瘤研究學會,國際兒科腫瘤學會,亞洲兒科研究學會,澳大利亞政府奮進長官獎。他最近在國際學術團體的領導角色包括圣猶達-亞洲兒童骨髓移植協會的前任主席,神經母母細胞瘤研究學會亞洲,澳洲和非洲區主席,和亞洲兒童血液腫瘤協會秘書等等,他也是許多國際和中國大學的名譽或客座教授。
張寶賢教授? 主要從事新生兒缺氧-再氧損傷和新生兒轉歸的臨床和基礎科學研究。2012年被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ce Information)評為新生兒研究Top 100研究學者,已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表200多篇學術文章,17個章節和250多篇同行評議的摘要,也是29個國際知名學術期刊擔任審稿人。
? 九、中醫部??
張樟進教授? 國際著名中醫精神神經病專家和針灸專家,長期從事中藥針灸治療精神和神經疾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包括抑郁、焦慮、強迫癥、創傷后應激障礙、精神分裂癥、小兒自閉癥、抽動癥、各種痛癥、中風后遺癥等。主持完成30多項研究課題,在國際學術雜志發表近130篇研究論文和綜述,擔任多家國際學術雜志的編委和客座編輯以及20多家國際學術雜志審稿人。
? 十、感染性疾病醫學部??
陳志偉教授?主要從事艾滋病疫苗、SARS疫苗、以及用于疫苗和艾滋病致病機理的動物模型研究?,F擔任國際多個科學雜志包括AIDS和JAIDS的編委,國際艾滋病大會組委和審稿人,香港免疫學會前主席、中國艾滋病疫苗倡議組織執行委員、衛生部免疫學重點實驗室科學委員會的專家顧問及委員。在SCI收錄的雜志上已發表100余篇文章,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于Immunity、 Cell Host & Microbe、Nature Microbiology、 JCI、 AIDS、 JAIDS、 JV、 Nature、 JBC、 JCI、 Mol ThrMolecular Therapy、Cancer?Research等權威學術期刊。主持國家973、國家十一五至十三五傳染病重大專項分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課題,培養研究生超過40名。
陳鴻霖教授?主要從事分子病毒學、分子和細胞免疫學、動物病毒跨種感染分子機制、與病毒感染有關異常的細胞信號通路、跨物種傳播病毒復制的宿主限制等領域研究。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情中,依托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他在分子病毒學和免疫學方面對H7N9做了深入研究,對該病毒的臨床治療和病毒溯源作出了突出貢獻。在SCI收錄的雜志上已發表100余篇文章,參編著作2部,培養研究生10余人。
陳福和副教授?主要從事有全球大流行潛力的新興病毒感染及與中國有特別相關性的新發傳染病研究。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骨干成員以及海南醫學院-香港大學熱帶傳染病聯合實驗室的創始共同執行主任。根據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發布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自2015年起,他每年均被列為“全球被引用最多的1%學者” (Top 1% Scholar)。直至2021年1月12日為止,?他的h-index為67,?被引用次數超過22,000次,?單篇他引最高超過4,000次(Scopus)。已在SCI收錄國際同行評審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著及綜述260余篇(80余篇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分發表,?期刊包括The Lancet、?Nature、 Nature Micro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Host & Microbe、 Science Advance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等。主持多項國家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研究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香港特別行政區研資局優配研究金,香港特別行政區醫療衛生研究基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研究項目,?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署研究項目等),培養研究生超過20名。他現為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Pathogens、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BMC Microbiology、 Zoonoses Journal及Frontiers in Virology的副主編。獲得多項國內外專利和科技獎項(包括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Biomedicines?2021年年青研究員獎, Pathogens?2021年年青研究員獎,?香港醫療衛生研究基金最杰出年青研究員獎,及羅鷹石慧基金青年青研究獎等)。
